轶事丨蜚声海内外的中大名师
编者按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鲁迅、郭沫若、冯友兰、傅斯年、赵元任、顾颉刚、俞平伯、陈寅恪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。柯麟、梁伯强、谢志光、陈心陶、陈耀真、秦光煜、林树模、周寿恺、钟世藩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。学校名家大师荟萃,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。这期和大家一起分享蜚声海内外的中大名师的逸闻趣事。
陈寅恪
陈寅恪,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诗人、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。
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陈寅恪教授一直居于中山大学校区内东南区一号2楼。《论<再生缘>》、《柳如是别传》等著作就是在此写就。现里面陈设为陈寅恪居住时的摆设以及所使用的书籍等。
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国学院导师,校长曹云祥说:“他是哪一国博士?”梁答:“他不是学士,也不是博士。”曹又问:“他有没有著作?”梁答:“也没有著作。”曹说:“既不是博士,又没有著作,这就难了!”梁先生气了,说:“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,著作算是等身了,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廖廖数百字有价值。”接着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学、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先生的推誉。曹一听,既然外国人都推崇,就请。
赵元任
赵元任(1892 11.3—1982 2.24), 原籍江苏武进(今常州)。现代著名学者、语言学家、音乐家。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,被誉为“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”,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,“中国科学社”的创始人之一。1928年1月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后,聘请赵元任为教授、顾问。
陈寅恪与赵元任是同事,于是便在赵家搭伙。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是个热心肠,快人快语。见陈寅恪年近四十,便对他说:“寅恪,这样下去总不是事。”陈寅恪答:“现在也很快活嘛,有家就多出一些麻烦来。”赵元任幽默地说:“不能让我太太管两个家啊!”
赵元任是语言天才,他会说33种中国方言,到全国大部分地方,都可以用方言跟当地人交谈。他又精通英、德、法、日、俄、希腊、拉丁等外语,甚至精通这些语言下面的方言,比如他在巴黎讲巴黎的土语,到了柏林又有了柏林的口音。他因此得了个“赵八哥”的绰号。
赵元任告诉女儿,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“好玩儿”。淡淡一句“好玩儿”,背后藏着颇多深意。
冯友兰
冯友兰字芝生,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。家境殷富,极重教育,堪称“诗礼人家”。1925年至1926年任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、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科哲学系教授。
在《三松堂自序》中,冯友兰讲了一件陈汉章(一说陈介石)讲哲学史的趣事:给我们讲中国哲学史的那个教授,从三皇五帝讲起,讲了半年,才讲到周公。我们问他,照这样的速度讲下去,什么时候可以讲完。他说:“无所谓讲完讲不完。若说讲完,一句话可以讲完。若说讲不完,那就永远讲不完。”
陈望道
陈望道(1891.01.18-1977.10.29),中国教育家、修辞学家、语言学家。浙江省义乌人。民国4年1月,赴日本留学,先后在东洋大学、早稻田大学、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、哲学、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。留学回国后,曾在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。
陈望道就住在陈宅旁破陋不堪的柴屋中,里面有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,既当书桌又当床。时值早春天气,还相当寒冷,到了夜晚,刺骨的寒风透过四壁漏墙向他袭来,冻得他手足发麻。陈望道的一日三餐和茶水等,常常由母亲给他送过来。
为了让陈望道补补身子,有一次,母亲特地弄来糯米,包了粽子送来给他吃,还加上一碟当地盛产的红糖。过了一会儿,母亲在屋外高声问他,还要不要再添些红糖,他连声答话:“够甜够甜了。”待到母亲进来收拾碗碟,只见他满嘴的墨汁,不由得哈哈大笑。
原来,陈望道专心致志地译书,竟把墨汁当做红糖蘸着吃粽子,自己却全然不觉。就这样,陈望道以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进行翻译,一盏昏暗的煤油灯,伴随着他送走了无数个漫长的寒夜,迎来了黎明前绚丽的曙光。1920年4月下旬,陈望道终于在分水塘完成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的中文翻译工作。
陈望道说:“一个人,如果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,需要七分学者气,三分才子气。学者气长到十分就会呆,才子气长到十分就会浮。”
iSYSU,这里是中山大学。